我院师生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

作者:杨雨晨 发布日期:2024-05-07
   

4月28日—2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家庭教育理论创新”。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等200余人参与此次学术年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汪歙萍、家庭教育学专委会名誉理事长赵石屏为学术年会致辞。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范国睿、家庭教育学专委会顾问、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韩筠、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家庭教育学专委会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深圳大学教授刘国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郁琴芳、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童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河南大学教授王振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辛治洋、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永、中国高教学会家庭教育学专委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缪建东分别在学术年会上作主旨报告。

图1 大会合影_副本.png

【大会合影】

家庭教育学专委会副理事长、我院康丽颖教授在大会做主旨报告并主持分论坛。家庭教育学专委会副秘书长、我院张俊副教授做分论坛发言。孙丽萍老师、冯文婧博士后等家庭教育研究团队共6名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分别在大会作分论坛发言。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高书国教授、洪明教授及中心8名研究人员共赴上海参加此次会议并围绕大会做主旨报告、分论坛主持及发言。

图2 学院师生合影_副本.jpg

【学院师生合影】

康丽颖教授受邀作题为《差异性优势互补: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协同育人理论构建》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已经成了政策热词,民生热议和理论热点,而机制建设着力要解决的现实困扰是六个“不”,即教育目标不一致、教育关系不协调、教育资源不共享、教育责任不共担、教育功能不互补,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发展不全面。必须着力整体提升家长协同育人能力、加强校家社协同组织与功能建设、资源倾斜分配助力弱势群体、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校家社贯通提升育人质量。

图3 康丽颖教授发言_副本.jpg

【康丽颖教授发言】

高书国教授从九个纬度做了《家庭教育学本体论的哲学思辨》指出血亲是家庭之本,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属性。家庭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没法追求公平和效率。他认为家庭教育哲学研究的是家庭教育的起源本质、实践特征和发展规律,应该成为一种发展的、有生命的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知识之学和实践之学。高书国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家教文化中“家正而天下正”“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构建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哲学。

图4 高书国教授发言_副本.jpg

【 高书国教授发言】

在28日下午举行的五个平行分论坛上,我院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青年研究者、博士研究生,围绕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前沿、家庭教育的实证研究、家庭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校家社协同育人政策与机制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等五个主题,聚焦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父母消极情绪、亲子亲密度对幼儿情绪的影响、心智哲学自然主义认识理论与亲子关系探究、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变迁、社会支持体系、协同育人能力结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探索等微观、中观、宏观的家庭教育真问题,采用多研究方法、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对当下家庭教育领域的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了有层次性和有借鉴性的反思,展示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观察与思考。

学院张俊副教授在分论坛“家庭教育的实证研究”作了题目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新类型探索及对儿童成长的作用研究》的主旨报告。

  图5 张俊老师汇报_副本.jpg

【张俊老师汇报】

学院教师孙丽萍在分论坛“家庭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了题目为《父母消极情绪、亲子亲密度与幼儿情绪问题的关系:父母差异的视角》的主旨报告。

  图6 孙丽萍老师汇报_副本.jpg

【孙丽萍老师汇报】

学院教师冯文婧在分论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前沿”作了题目为《基于心智哲学自然主义认识理论的亲子关系探究》的主旨报告。

  图7 冯文婧老师汇报_副本.jpg

【冯文婧老师汇报】

学院两名硕士研究生杨雨晨、牛崇宇分别在分论坛作了题目为《父职角色的现代转型:儿童视角下的父亲陪伴研究》和《提升家庭数字素养的有效路径探索》的主旨报告。

  图8 硕士研究生杨雨晨汇报_副本.jpg

【硕士研究生杨雨晨、牛崇宇汇报】